連云港市總工會“流動+集市”雙驅升級 構建城市溫情補給站
近年來,隨著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增多,快遞員、外賣員、環衛工人等戶外勞動者群體的工作條件和生活需求日益受到關注。為解決他們“吃飯難、喝水難、休息難、如廁難”等實際問題,同時不斷拓展服務渠道,豐富服務內涵,擴大服務覆蓋面,在連云港市總工會指導下,連云港市公交集團工會“以服務全覆蓋、功能全周期、管理全流程”為目標,創新推進戶外勞動者工會驛站建設工作。根據戶外勞動者的不同需求,因地制宜分別打造了“集市”工會驛站和“流動”工會驛站,為公交駕駛員和包含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在內的戶外勞動者群體提供就近、便利的服務,兩座工會驛站投入使用短短4個月以來,覆蓋服務職工群眾2.5萬余人,日服務戶外勞動者200余人次。
一、工作內容。
一是從“單向供給”到“互動共創”。連云港市公交集團工會創新服務理念,突破傳統思維定式,將工會驛站建設模式轉變為“需求導向-動態優化”模式。通過建立常態化反饋渠道,系統收集服務對象對工會驛站運營管理、功能配置及使用體驗等意見建議,推動工會驛站服務質效持續提升,實現“被動響應”到“主動服務”的質態跨越。
二是從“傳統服務”到“精準供給”。公交集團“工會驛站”坐落于花果山大道公交集團新華公交總站內,站內除提供傳統工會驛站的服務內容外,巧妙結合了公交流動集市,兩者實現了資源的共享與功能的互補。公交流動市集由退役的BRT公交車改造而成,集市內早餐鋪、生鮮瓜果、糧油米面、谷物特產,應有盡有,一站式滿足不同消費者的多元化需求。驛站外,由報廢車輛輪轂改裝的休息座椅更是吸引了不少來驛站休息者們的駐足。便捷的地理位置,讓驛站成為駕駛員及戶外勞動者路途中的暖心補給。兩者的結合,為城市注入了一股溫暖而又充滿活力的力量,讓城市的公共服務更加人性化、多元化,不僅提升了公共資源的利用效率,還為城市創造了更多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三是從“固定服務”到“流動關懷”。針對戶外勞動者、公交司機、乘務人員等一線職工工作流動性強、休息時間碎片化的特點,打破傳統固定式工會服務模式,打造在海一方公園“流動”工會驛站,由公交車改裝而成的藍色流動服務車,驛站采取“固定+流動”“定時+適時”“線上+線下”的服務模式,將關懷與便利精準“投遞”,除了可以像常規“工會驛站”為提供大家歇腳、取暖、飲水、熱飯等基礎服務外,服務地點更是靈活的從室內拓展到旅游景區攤點、產業園區周邊、建筑工地集中區等,在旅游旺季、工人午休、用餐高峰期等時段精準投放,更加便捷地為游客、戶外勞動者、產業工人提供咨詢、休憩服務。憑借公交車輛的機動性,將關懷與便利精準“投遞”至城市各處有需求的角落。
二、工作成效。
一是構建需求型服務。立足職工實際需求,創新打造“工會驛站+”服務矩陣。通過構建“工會驛站+集市”復合型服務與“工會驛站+流動”動態化服務,形成定點服務與移動服務協同發展的雙軌模式。并根據實際需求劃分工會驛站功能區,實現服務供給與職工需求的精準匹配,有效避免“形式化”現象。
二是打造全覆蓋式服務。自工會驛站投入使用以來,已形成顯著規模效應。公交集團工會驛站累計服務公交駕駛員、戶外勞動者及市民群眾突破2.5萬人次。創新設立的在海一方流動驛站日服務戶外勞動者及游客、乘客達200余人次,成為他們路途中的暖心補給站。
三是實施精準化服務。“工會驛站+集市”、“工會驛站+流動”切實解決了勞動者的日常困難。公交駕駛員在驛站內休息后,能夠以更好的狀態投入工作,提升了工作效率。在重大節假日及旅游旺季,流動工會驛站為旅客提供飲水、休息等服務。在戶外勞動者聚集地為戶外勞動者提供了飲水、納涼、休息等服務,提升了游客及戶外勞動者的滿意度。